廣東連棟大棚的圖片,廣東連棟大棚的知識,建設大棚的注意點

冬暖棚是采用較簡易的設施,充分利用太陽能,在寒冷地區(qū)一般不加溫進行蔬菜越冬栽培,而生產新鮮蔬菜的栽培設施冬暖棚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,是我國獨有的秋冬春農牧業(yè)保溫設施。暖棚用途廣泛,可以用來農作物栽培、種子培育、幼苗培育,馬、羊、豬、牛、雞、鴨的養(yǎng)殖育肥,花卉栽培,冬季攝影、農家樂旅游等等。
冬暖棚結構分類
冬暖棚的結構各地不盡相同,分類方法也比較多。
按墻體材料分主要有干打壘土溫室,磚石結構溫室,復合結構溫室等。
按后屋面長度分,有長后坡溫室和短后坡溫室;
按前屋面形式分,有二折式,三折式、拱圓式、微拱式等。
按結構分,有竹木結構、鋼木結構、鋼筋混凝土結構、全鋼結構、全鋼筋混凝土結構、懸索結構,熱鍍鋅鋼管裝配結構。
前坡面夜間用保溫被覆蓋,東、西、北三面為圍護墻體的單坡面塑料溫室,統(tǒng)稱為冬暖棚。其雛型是單坡面玻璃溫室,前坡面透光覆蓋材料用塑料膜代替玻璃即演化為早期的冬暖棚。冬暖棚的特點是保溫好、投資低、節(jié)約能源,非常適合我國資源有限、人口眾多的國情。作為一個新興產業(yè)來說,占地少安置就業(yè)人口多,可農產品社會供給,促進社會穩(wěn)定,開發(fā)綠色能源減少碳排放。
冬暖棚也叫單坡面日光溫室,總體要求是在冬季最大限度地透過、吸收、利用太陽光線,以滿足作物生長發(fā)育的需要,而夜間又要最大限度的保溫,并具有堅固耐用、抗風吹雪壓、造價低且易于建造的棚型結構。
在建棚材料中以土坯,特別是麥秸草土坯最好,其次是土打墻、磚墻、木墻等;鋼鐵及混凝土保溫性差。當然某些作物秸稈,特別是麥秸適當壓實也較好。
1. 墻體 包括后墻及東西墻,墻厚度大,保溫性能好,但墻太厚,成本高用工多,一般以80厘米厚為宜。關于后墻的高度,墻越高散熱量越多,但考慮到開天窗、后坡仰角、加大棚內空間等因素,以1.8米最佳,墻若太矮,棚面斜度小,陽光入射量則小。墻后可堆土或堆作物秸稈保溫。
2. 后坡 即后屋頂,其取材應著眼質輕、導熱系數小的材料,一般用塑料薄膜或葦箔襯里,從堅固和保溫著眼以高梁秸箔為最好,上面密排直徑20厘米的玉米秸捆,其上再鋪一層麥秸或稻草,填平壓實,為防止雨雪下滲,可再蓋一層塑料薄膜,膜上抹5-10厘米的麥秸泥,再覆一層黃土保溫。當然后坡厚度大,保溫好,但太厚了也不經濟實用。
關于后坡的寬度,過窄保溫不好,仰角小,影響棚面的坡度,但過寬,春分后和秋分前遮光多,影響坡下的陽光射進,對作物生長不利。
3. 透光面(棚面) 其保溫好壞主要取決于透光面的寬度、材料以及夜間保溫覆蓋物的結構和厚薄。透明材料以無滴膜最好,不透明夜間保溫覆蓋已發(fā)展到多層,即貼棚面先蓋數層牛皮紙做成的紙被,有保溫兼保護棚面作用,紙被上蓋 2層稻草簾或一厚蒲草席,上面再縫覆一層薄膜以防雨雪水。另外,草簾厚度不能小于5厘米,長短應在夜間放蓋后蓋住防寒溝為好。
4. 減少棚地和縫隙放熱 棚地系指棚中土壤熱量的散失,棚東、西、北3面有較厚土墻,散熱不多,冬季還可堆積墻周作物秸稈保溫,但南端緊接棚外的凍土層,為減少熱量外傳,應在棚南端沿棚根挖一深超過凍土厚(50厘米)、寬40厘米的防寒溝,溝內填充鋸末、麥糠、粗爐渣等,上覆薄膜,可割斷棚內熱量外傳。
縫隙指門、通風窗、通風口及任何縫孔。①冬暖棚的門不能從棚墻向外直開,應在北墻中部北側或棚東西側蓋一工作間或小屋,進入工作間的門應和通入棚內門錯開,棚內門還應再張掛棉簾或草簾,可徹底解決開門降溫問題。②窗:開于北墻,一般4-5米一窗,距地面高1米,窗不要過大,一般高40厘米,寬50厘米。冬季應將其沿內外墻壘死,天暖需通風時再打開。⑧通風口:以"三大塊,兩條縫"棚頂薄膜覆蓋為好,兩膜相交不少于20厘米,兩膜邊緣要焊設拉繩,天冷時拉緊封嚴,天熱時根據情況開啟通風口。④縫隙:盡量減少管理時弄破薄膜,再是用新壓膜線"里頂外壓"固膜,可減少里外竹竿夾固膜法造成的眾多孔眼。
|